德州城市水系及水體景觀總體規劃
(1)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德州市城市水系及水體景觀總體規劃
項目類型:城市水系規劃,城市水網規劃,水體景觀
關 健 詞:城市水環境,水系規劃,城市河道凈化,城市防洪蓄澇規劃,污水處理,濱水景觀設計,城市設計,主題公園,生態水網 生態研究、水源涵養、雨水收集、城市濕地、旅游發展 水文化與水景觀,水生態
導 讀:本規劃立足于德州市獨有的水環境特征與開發潛質,九地項目組在深入研究城市總體規劃與基地現狀并充分借鑒國內外同類型規劃建設經驗的基礎上, 確立其總體規劃思路,加強水岸與城市之間的視覺與空間聯系,尊重和改善生態系統,包括水文系統、植栽系統以及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建設雨水處理設施,保育現有濕地,做好防洪保護,保障城區設計標準內的防洪安全,結合城市規劃,建設自然、親水、生態、休閑的濱水空間系統,形成“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城市水系風貌,達到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目的。
本次規劃突出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基本理念,合理配置城市水資源,改造環境、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梳理生態水網,并對水環境、水安全,水景觀和水文化、規劃實施措施及開發時序等做出科學規劃,對重要節點的空間布局與開發方式提出規劃控制與引導。
建設城市生態水系;健全生態水網結構,合理劃定河道等級,確定防護綠地范圍,定位骨干河道功能,完善防洪防澇體系,改善區域水環境。挖掘水資源在城市發展中的替力價值,增加市區可開發利用土地面積。九地項目組對規劃提出“一軸一環、四帶九湖、十六廊45海子”涵蓋的具體節點的功能 、規模、性質、水位等相關指標進行了科學的設計,并在此基礎上規劃各片區水系布局,對水系及其濱水景觀進行優化和調整,完善支流體系。將城市水系及兩岸地區打造成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商貿服務、生活居住等多功能、復合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形成以“水體、綠色、陽光,城市”為一體的濱水空間。形成德州新的經濟發展帶、亮麗的景觀旅游帶和宜人的生活休閑帶。
項目深入調研德州市區范圍內的水系和水利設施等現狀基本情況后,查明水系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對防洪、排澇、灌溉、水環境保護、水景觀建設、水資源利用及配置和水利管理等規劃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規劃,結合城市發展要求,通過德州市生態水系規劃,結合城市建設,達到“安全、生態、文化、和諧”的總體目標和“水清,岸綠,景美,船通”的效果,最終實現德州城市“水優、水活、水清、水美”的城市水網文化,為德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規劃背景
德州,位于山東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門戶、九達天衢之美譽。京杭大運河貫通后,德州譽為四大漕運碼頭之一,運河水見證了德州昔日的繁華?,F狀德州屬于資源型缺水城市,境內水系均屬雨源型河流,主要河流包括南運河、減河、岔河、馬頰河;多數在干枯期均會出現斷流。此外,現狀還有新湖,長河公園等湖泊型水系,仙人湖、得月湖兩大水庫,以及流域內形成的局部洼地。
規劃初期,總結德州城市水系問題,大致分為4點:
1、水生態系統的連續性遭受破壞;
2、干旱與洪澇并存;
3、水質污染;
4、城市水景觀與水文化逐步遺失。
為了進一步突出城市特色,整合水資源的開發利用,2008年,德州市組織了《德州城市水系及水體景觀規劃》方案征集,2008年底組織該規劃專家評審會,投票選舉出深圳九地國際提供的3號方案為中標方案,深圳九地國際針對德州市水系及水體景觀進行了深化編制工作。經過設計團隊對市區水資源配置、水環境的生態治理、水系連通的可行性及水景觀建設等方面的反復論證后,完成了《德州城市水系及水體景觀規劃》編制工作。為下一步水系規劃建設工作打好了基礎。
規劃區范圍包括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及城市東拓部分,總用地面積約180平方公里。涉及有古運河、岔河、減河和馬頰河四條河流和沙王溝,陳段溝,艾家溝河道及仙人湖、得月湖、新湖、長河公園等重要水系。
規劃構思
規劃定位:九河故地、天衢水城
規劃理念:地平線上的彩絲帶
水系特色:人文德水,彩絲溶城
“時間軸”:基于對德州本地資源的深入剖析,結合城市發展現狀及環境特證,我們提出:“時間軸”的概念及凸顯德州“文化古道、風景綠道、休憩游道、生態廊道”的主題理念。
“四帶”
古運河---文化古道---黃帶
岔 河---和諧綠道---藍帶
減 河---觀光游道---紅帶
馬頰河---生態廊道---綠帶
規劃分析:
城市水文化與人文關懷:本次規劃緊扣“九河故地、天衢水城”所體現出的運河文化、現代人文思潮,運用水系規劃結構從文化與景觀兩個層面對城市水文化進行重構。一軸、一環、四帶是城市的標識性景觀,體現出四河閱城的現代水文化;廊道系統是城市的景觀帶,形成水脈雅城的水文化格局;海子、湖泊系統作為城市的生活景觀,是城市特色的延續和人文關懷的體現。
城市防洪排澇:城市蓄澇系統由防洪河道、排澇河道、蓄澇區、滯洪區組成。德州地區大規模分布的海子,為城市提供了綠色蓄澇基礎,海子、湖泊系統作為這個有機鏈接的組成之一,將具有蓄澇作用的海子與城市的排澇河道和雨水管道相結合,使其在汛期發揮滯洪蓄澇基礎性作用。
城市水系可持續發展:本次規劃通過城市水系三大系統的構建,為德州帶來安全暢通的行洪蓄澇系統、經濟繁榮的產業系統、風景秀麗的景觀系統、獨具地域風情的文化系統、水清岸綠的生態系統、人水和諧的休憩系統等六大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水環境
(1)依托城市總體發展方向的水系網絡調整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德州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對現有的城市水網結構進行調整,增強水域之間的聯系與整體循環的暢通,使水系的綜合功能與城市整體定位相輔相成。
(2)提高城市水環境的綜合性
汲取國內外水系水體規劃的先進經驗,在保持德州城市水系現有功能的前提下,以城市總體發展步調相一致,逐步發展并提高其生態、文化、休閑、旅游等綜合功能,從而提高城市的整體形象。
(3)確保水體環境的健康性
研究國內外水系污染治理的先進經驗,總結并歸納符合德州水質目前特點的方法。
水體流域循環控制:
對德州城市水系在海河流域中的地位以及南運河在京杭運河中的價值提出評價,從整體循環的角度控制城市水系的聯通,確保流域整體水體環境的良性循環。
污染源治理及控制:
對點源及非點源污染分別提出治理控制建議,就產生污染的工業企業的控制性引導政策提出具體措施,對現有的污水處理方法提出綜合評價并提出改造意見。
(4)生態化的河流治理措施
通過生態化的河流治理技術改善水體整體環境,創造接近自然的河道形態,強化水體自凈功能,恢復并逐步改善河道生態系統。
(5)增強水體與城市之間的聯系
通過改善濱水交通環境增強水體與城市之間的聯系。水體組織網絡化,發展水上游覽路線。
城市與自然共生:創造和諧的多自然生態體息
河流生態化
對河道流路及河床物理特性進行改造和恢復,創造更接近自然的多樣化的水流形態,在河道的水文地貌特征得到基本恢復的基礎上,進行濱水生物帶建設,主要為植被緩沖帶建設。
90年代初,日本開展了“創造多自然型河川計劃”。僅在1991年,全國就有600多處試驗工程。日本建設省推進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計劃中將2300公里河道改為植物堤岸1zioo公里河道改為石頭及木材護底的自然河堤。實踐表明,該技術有效地促進了地下水的滲透和水的良性循環,提高了水邊環境的自然凈化功能。
出自:神奈河縣橫濱地區公園管理粵務所.四季森林公園螢火蟲生息環境育成調查報告1988年
水景觀
(1)與城市綠地相結合,大力打造濱水綠色休閑游憩體系
與德州現有的點狀城市休閑綠地相結合,改造水景觀成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有力組成部分,并成為德州城市的特色風貌。
(2)與城市功能體系相結合,創造多元的水景觀
與城市居住、商業、行政等功能區相協調,規劃水景觀成為其中有力的組成部分。改善德州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生產環境和生態環境。
(3)與地域特色相結合,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
水系是德州城市組成中有機的一部分,挖掘并傳承德州的地域文化,通過全面而具有特色的景觀規劃,塑造德州城市形象,并使得水成為最重要的核心。
水安全
水是自然界的一大元素,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的高低漲落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水安全是河流水系水體規劃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1)整體防洪治理
將河道納入整體流域防洪系統之中,從宏觀的角度控制德州城市的防洪排澇系統,逐步改善現有的退水設施。
(2)給水配水措施
通過中觀的水體聯系循環措施解決德州城市缺水的現狀。通過一定的配水工程加速河道的流動,從而促進河流生態系統的恢復。
(3)雨水收集治理措施
通過一定的雨水收集措施實現河流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
水經濟
水經濟就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依托水資源,將治水、護水與開發水相協調而發展起來的經濟。
傳統的水經濟包括依水而居,靠水而作,依水建城等傳統居住模式?,F代化背景下的水經濟包括依水發展商業、交通運輸業、水產養殖業等親水產業,并融合人居和諧的房地產業\非接觸型旅游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產業等。
水經濟策略:
發展水經濟策略的目的是通過水系的整治河改造提高城市總體環境品味,創造以多元化城市功能相結合的富有活力的濱河經濟產業帶,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盡可能地提高土地利用價值。
自然生態的濱水區域——建立城市的生態網絡
行政辦公的濱水區域——集中管理,確保生態網絡保護區域的正常運營
公共商業的濱水區域——多樣性的濱水公共開放空間,刺激旅游業\商業等休閑產業
水文化
德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源遠流長的水文化是德州兩千年城市文化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不僅有著深厚的物質價值,更在精神領域中對城市的整體價值定位、區域開發條件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對德州水文化的理解,將其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漕運文化:明朝中后期,南方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南北交通往來頻繁,漕運漸漸成為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德州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逐漸發展為“九達天衢”的南北交通要塞。漕運文化不僅體現了德州人民求富重商的務實精神,更是德州悠久城市文化的體現。
治水文化:歷史上,德州一直是古黃河人海的必經之地,下有9支人海。自有文字記載以來,黃河經歷了6次大規模遷徙改道,其中兩次經過德州。德州境內至今留有黃河涯、李船頭等古村莊名。這種因自然地貌形成的文化,是德州水文化的一大特色。
地域民俗文化:德州歷史悠久,重德守誠的德州人民創造了絢爛繽紛的地域民俗文化,在城市發展的長河中生生不息,世代相傳。
人與城市共生:再造城市文化
創造河流藝術空間
豐富濱水休閑空間
增添現代文化趣味
加強河道游覽功能
……
水生態
生態系統
城市內的河流、溝渠、湖泊、坑塘形成了各自的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坑塘生態系統,都屬于自然生態系統,為非人工生態系統,是社會發展和物質循環的基礎,同時也作為城市系統的一部分。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為中心、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人的需要為目標的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經濟生態系統,是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城市人工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綜合,是城市居民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加工、改造而建設起來的特殊人工生態系統。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質,都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藥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同時,城市中人類在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大量廢物,由于不能完全在系統內分解和再利用,必須輸送到其他生態系統中去。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很大的依賴性,因而也是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由于城市生態系統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中輸入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同時又將大量廢物排放到其他生態系統中去,它就必然會對其他生態系統造成強大的沖擊和干擾。如果人們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不能按照生態學規律辦事,就很可能會破壞其他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并且最終會影響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是:
1.以人為主導因素的系統營造者;
2.大部分為人工生態系統,系統的運行是在人的控制下進行的,是人類自我馴化的系統;
3.依賴性很強,獨立性很弱;
4.是不完全開放的生態系統。
河流的生態重生
城市生態修復是指停止人為干擾,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自身規律演替,通過其修養生息的漫長過程,使生態系統向自然狀態演化,為了加速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恢復,還可以輔助人工措施,為生態系統健康運轉服務。
目前德州市由于水質的污染,地下水超采,溝渠的阻隔、填埋、廢棄,河流溝渠之間的連通性遭到破壞等問題,城市的生態系統已經失去平衡,這些元素之間都是通過水來運轉、維持、循環的,因此,對城市生態系統的修復,先要以水生態為基礎,通過系統的改造治理,對河道生態進行修復。
水污染修復
德城區內的地表水質狀況為劣V類水,淺層地下水水質大部分區域為V類水,水庫綜合評價為…類水和超V類水,是符合用水要求的,因此,水污染主要集中在地表水,德城區內溝渠和散布在城郊的坑塘等,受染較為嚴重,通過將物理措施和生物凈化系統對水質進行集中修復。
水連通恢復
德州市過去的水脈縱橫,干支相通的局面已經漸漸消失,目前城區內的河道大都處于干枯、無水、或被作為垃圾坑,補給水量的減少,使得河道只以干枯的河床存在,而失去了流動性,生態系統得不到有效的連接,生物多樣性在逐漸減少,應當加大雨水回收系統的建設,通過增加城市水資源回收量,來供給城市的生態環境需水,恢復河道原有的流動性。
水系統的統一
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對河道的占據和改道,打亂了河道原有的河流系統,河道支流隨意、散亂的分布在城區的各個角落,相互之間卻是獨立、分隔的,由于未能形成體系,對城市系統的作用幾乎為零,既是資源的浪費,也會是城市建設的阻力之一,將城區內的河流,溝渠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并與城市生態系統相融合。
河流的生態系統中包含人工系統和非人工系統,需要通過雙向作用來進行修復,因此,以點、線相結合形成的面域輻射范圍與物理、生物修復措的共同作用,對水系統的污染、干枯、散亂進行統一性的恢復,讓河流的生態系統得以連續、發展。
規劃總結:
德州市內運河、岔河、減河、馬頰河穿城而過,長莊溝、沙王溝、羊角溝等水網縱橫交錯分布于城區。本案規劃九地項目組結合《德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一軸一環、四帶九湖、十六廊45海子”的水系規劃結構,并以此形成“完整連續的城市生態水網系統、城市水文化與水景觀的重構 、城市綠色蓄澇系統”來解決城市水系的現狀問題,最終實現規劃目標——建設德州城市的生態水網。